close

0_20161107-12079-04.jpg

今天去《我和我的T媽媽》放映會暨導演會談,導演強調著解構這個我非常認同,卻極度害怕去做的事。我們將生命中的事物視作理所當然,因此我們認為我們有些責任,但那其實都是舊時代所建構的認知,我們期盼別人會有什麼樣的責任,而對方沒有履行感到失望,這樣以自我去規範他人的行為其實也形同暴力,我就是我,我的個體不是社會的產物,在我們去認識一個人的同時,讓我們以社會的期待去分割這個人,自然會有這樣的傷害,當你跟一個人相處卻總覺得他對你有所虧欠的時候,彼此怎麼可能溝通跟真正的認識呢?

83.jpg

現代的家庭爭執其實也大多建立在這樣的架構上,父母期待孩子滿足某種社會的期待,並視為責任,以及子女認為父母應該更加關懷自己,那就會造成責怪與無法認同與理解,在我們了解個體之前,就先以社會的框架去限制他,我覺得並不是一種好的辦法。跨世代的對話並不是都非常容易,不同的成長背景,時代的情況,可能因為社會的、經濟的、家庭的種種因素而導致的結果,若不去看過程,可能很難明白為什麼,既然不明白那必定很難去理解。相關討論的議題就像是婚姻存在的這個架構一樣,不過我不想在今天討論,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找看相關的討論。

82.jpg

我原本是極左派的,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越來越右了,越來越不敢去挑戰原本的價值,或許是更加了解事務的本冒了,更加成熟了,但我也相對地失去了一份熱情與希望。

電視版的內容非常精彩,導演的告白讓我震驚不已,導演真的很勇敢,這不是一個單純T的故事,而是一個「對話」的故事。彼此擁抱傷口與了解,而圓融了家庭,不知道為什麼,我異常的對家庭互動有感觸,好像我在其中細微的部分推至極致,方能體會導演的感觸。

the-priestes-walks-alone-4.jpg

這部台灣紀錄片非常值得一看,他是一部幫助大家,擁抱傷口彼此諒解的文化作品,也如導演對故事的架構─招魂、超渡、入土。

我把過去那股傷痕累累的自己給領了回來,卻沒能看開,像《死神少女》的題材─渡,生命中一定有很多渡不過,若你沒能不過生命的難關,就只會在死後繼續受苦,或因而淪為奈何橋下的石頭,日夜經歷奈何亡魂的沖刷,頑固不變的你,最終只會成為奈何橋下的基石。也讓我想到剛看過不久的《聲之形》,女主角責怪自己才是一直改變不了的那個人,而其他角色的台詞「要把討厭的自己也一起好好愛著,堅強的活下去」。

我們曾經逃避不敢面對的傷口,若不去面對,就只會永遠在那裡 悶著  窒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emis4172 的頭像
    Themis4172

    晉下是日,不負責任的影評。

    Themis41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