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索引上被一個名字吸引,《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風雨哈佛路》,就很好奇是不是自己國中看的那本書翻拍的電影…( yes,it is.)
我才知道原來那本自傳也有一點年代了,電影是2003年的,不知道導演拍攝前有沒有跟莉玆討論過,又或是從記者採訪所得到的資訊,因為畢竟我接觸的只有她的自傳,總覺得故事有一點出入。一點進去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是:完了!才一個半小時多,應該沒辦法詮釋的很完整。
我很欣賞導演的拍攝手法,很親近,並不修飾,我們在美國電影的鏡頭中,往往只看見繁華,但這種古早味的方式,充滿現實感。導演詮釋故事的方式,
我可以說很聰明,真的,很聰明,
但是我覺得這只成了符合邏輯的電影,
而喪失了原著的味道。
導演著重在莉姿母親的死,或許無可否認的,在她渾渾噩噩的生活中,衝擊最大的轉折點是面對母親的死亡,
但是我覺得莉姿改變方向的因素沒有這麼簡單。很多的故事只留得觀眾想像,
但真正的故事卻被少數人所熟知,所以我才說這是很聰明很符合邏輯的手法,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原著的精神。
我很討厭自傳以及勵志文學,我覺得把一件已知的事實寫出來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成功的秘訣就是努力與堅持,
哪來那麼多廢話。但是我卻很愛這本書,因為他沒有修飾,因為他很簡短概要,因為就作者來說,他的記憶也是模糊的,
他寫得很概要,但每個場景都是鮮明衝擊的,因此她才能記憶深刻,不像許多勵志文學盡是修飾與杜撰。
成功者的角度永遠是那麼容易那麽簡單那麼的理所當然,成功之後的文風更是免不了驕傲的特質,
但是莉姿卻沒有如此的感覺,當然這一切也是很主觀的東西啦…
很讓我衝擊的地方大概是他面試的時候吧,那種態度,那種說詞,真的好陌生,這一個人不是我所認識的伊麗莎白,
不過作者在這段也不是描述的很詳盡啦,或許這樣是符合邏輯許多,但我認識的莉姿就好像被抹殺掉了。
莉姿是很聰明沒錯,但是我覺得電影過於的強調這點,他努力的特質才是令人尊敬的。
那些靠著路燈讀書的日子,一天跑一個朋友家借住,還有他小時候為了糊口飯的那些日子,那些塑造他價值觀與成功特質的經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