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png

電影名稱:聲之形  英文:A Silent Voice

原創漫畫由 大今時良所做,想說對這位沒什麼映像,一查,《境界的彼方》、《中二病也要談戀愛!戀》、《驚爆遊戲》、《涼宮春日的憂鬱》系列,哇,非常多我之前看過的作品。

★★★★★★★☆☆☆

前言

早在你的名字傳出即將上映的時候,我就注意到聲之形這支影片,他在2016年9月17日就在日本上映了,睽違一年,終於台灣願意上映這一部動畫電影。

thumb_901fc642-21bc-43bc-93b5-1bf90468088c.jpg

相對於你的名字,我對於聲之形的興趣大上很多,跟一般喜愛看動漫的人或許有所不同,我確實是會挑畫風的人,但對我來說畫風並非絕對,確實你的名字的動畫效果,畫面的細緻度,光影的控制都令人視覺愉悅。但聲之形的題材才是我所喜愛的,你的名字的劇本,深度層次對我來說都低了許多,穿越劇的方始敘述小情小愛,然後加上文化價值,傳統的巫女傳統,加上災難元素提升整體文本的層次,這樣的手法是對三幕劇形式而言是好的手法,但是對我這種人好像沒那麼容易滿意,相對的,聲之形這個以殘障者、霸凌這樣常見的題材,以動畫的形式放上大螢幕,對我的吸引力還大上許多。聲之形是一個比較沒有距離感的文本,在就學中與朋友的相處經驗、與經歷,我想每個人都大同小異,或許至少是可以有所回憶的,聲之形作為一般校園劇的形式來說,有充分具備包含各形各色的人。如此的形式,儘管有些內容仍有距離感,但總有能觸動自己,與自己青春相符的地方,而那就是文化共通性最高的地方。

(以下開始討論劇情若怕劇透的人建議看完再來閱讀)

一開場因為去年已經看過網路上的宣傳片以及剪輯,所以對於開頭的霸凌場景以及主要男主角想要與聽障者硝子 女主角和好,是已經知道的。

聲之形-5.jpg

為什麼要與自己曾經霸凌的對象不計前嫌,重修舊好。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救贖嗎?一種偽善與施捨?這個WHY就是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吧,所有角色也圍繞在這個問題之上,前頭對女主角在小學被霸凌的過程娓娓道來,接著因為霸凌過頭成為反而被霸凌的對象,因為自己成為惡人了,所以被理所當然的欺負,因為他是壞人我要欺負他,不跟著討厭他,就不是好人了。人們總是傾向於譴責惡人,因為這樣做之後就會有自己是好人的錯覺,感覺自我價值突然提升,自己的行為獲得某種層次上優越,而沉浸於一種自我淫滿中,享有共同的意識,與此同時我們透過社會性的同意,而受到表揚與稱讚與他人的認同,如此獲得歸屬感與目標,是不是就是社會,存在本身最大的缺陷。各個故事中討論了在霸凌中各個人不同的角色,不想霸凌對方卻因為沒有勇氣而放手的人,因為害怕而不敢為他人發聲的旁觀者,因為討厭而疏遠,這樣的做自己成為霸凌的帶頭者了嗎?

q5iZo6KVk6KeqKQ.jpg

老師也大有問題,處理霸凌事件的方式是否妥當,在接受聽障學生時是否有做到幫助學生們熟悉適應聽障者,並懂得如何與聽障者相處的角色,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最大一部分就是每一個配角其實都佔有蠻大的位置,他們都有各自的故事,與立場,他們在霸凌的角色上有不同的立場與原因,但那不代表他們是不值得被原諒或是沒有錯,而是用了錯誤的方式溝通罷了。

我覺得霸凌也是一種傳播,霸凌展現出了一種行為上言語上的態度,而接受者們都有各自的解讀。

事實上在團體社群中霸凌的現象是無可避免的,或者也有許多人認為那是社會化的必經之路,但我們要如何面對霸凌解決問題,如何面對生命,才是這個體材不斷被拋出來討論的東西。

74645.jpg

連接到高中時期,以男主角陷入過去曾犯下罪過的陰影之中,漸漸地他與他人疏遠,日子每度一天,越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越加討厭自己,甚至衍伸了輕生的念頭。

就在自殺計畫一切完整順利的過程,男主角見到了女主角,而觸動了另一個可能性─我想要為這個人做得更多。

maxresdefault.jpg

女主角色的妹妹對姊姊充滿保護的心態,但與此同時,令人好奇地,為什麼如此沉迷與動物屍體的攝影,最後結尾才揭露了為什麼,暗喻的使用非常巧妙。

 

828176-XXL.jpg

隨著想與女主角拉近的男主角展開行動,他也在過程中逐漸開始面對那個他不願再碰的過去,把他人拒於門外的他,只覺得周遭的人只是雜音,也呼應到聽障者的助聽器時而尖銳的聲音吧,來自外界的衝擊,是如此的具有破壞性與刺耳,但就此逃避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d2389613.jpg

以自殺作為開頭也以自殺作結,最後的煙花,短暫也美麗,女主角為自己安排了一段美麗的結束,而男主角奮而奔向爬上陽台的女主角,一切都好像註定似的,前幾月自己未能自殺成功是因為,此刻,我必須去救他。女主角與男主角的相遇就好像是兩個將溺斃的人,互相救贖成為彼此的浮木,他們透過面對過去,而找到答案與正視自己的軟弱與改變的力量。1490590282-196522571_n.jpg

隨著叉叉一個一個落下,埋下陰影的男主角終於能面對人群,故事以霸凌兩個最糟的結果作為主題,一個是陰影另一個是自我毀滅。

20160925190930_SWuuSb4K.png

愧疚感啃食心靈,將錯誤扛在自己的肩膀上,否定自我的價值,並將錯誤往身上攬,我想是每個青少年都有所經歷的,但是當一切累積而無適當的發洩時,遲早有一天他會爆炸。

這不是一個關於霸凌的故事,我認為這是一個關於自殺的故事,究竟什麼樣的程度能讓人走入自我毀滅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個人價值如何被他人消費,與他人斷開的連結感,會讓人去訴求更多所需的刺激去感受自我的存在,但當一個人完全斷絕與外界事物的連結,生命的意義便再次變得模糊。

講得太複雜了嗎?簡單來說,交朋友,對我們來說都是這樣的。

交朋友絕對不事關乎找到一群想法類似的人,交朋友是學會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相處,為了開拓自己的視野,並讓生活圈變得更大,隨著人認識的越多,男主角也能看見,更多的人,交朋友在於接受對方的缺點,並做到互相理解,因為從未好好傾聽對方想法,才會造成誤會吧,整個故事都是一段訴說與傾聽的過程。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TEDTalk提到,與外界有連結感,才是根除上癮最好的辦法,毒癮酒癮之類的。

喜歡叉叉跟聲音的使用方式,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並體現了自閉症者對外界聲音敏感的情況,與面對人際關係的逃避、築起心牆的等自我防衛機制。

phpl0NU6f.jpg

 

最後回到我想談論的一個問題,到底需不需要改變?因為大家不喜歡就應該改變嗎?我覺得這個關乎自己,如果連自己都討厭的部分,想要改,當然是可以,但是為了迎合別人的喜愛而改變是正確的嗎?還是那就是大家所認同正常的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社會是不也給予了定型的標準去限定我們的形狀呢?不能夠自卑把自己關起來嗎?為了交朋友可以什麼苦都吃,這樣的人錯了嗎?因為害怕被討厭而成為一個不吭聲反擊的孩子,是不被大眾認同的嗎?那麼這些是它原本的形狀還是後塑的呢?當我們同意某種社會化,或認同某種相處交往模式是否就否定另一種 人際交往的模式呢?故事著重在最後彼此傾聽接受自己愛自己的過程,而忽略了霸凌者們的認知,究竟什麼是備受社會喜愛的,在文本中也可能看得出來,我們鼓勵外向的人,而不太喜歡內向的人是否又一種社會長期累積的歧視。

我有寫一些雜文的習慣,最近看到一個之前所寫的文章,有種醒悟的感覺, 「有時候我們選擇 憂鬱 只是為了逃避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情況都是概括性的如此,但至少在我的生活經驗中大部分是如此。

 

 

arrow
arrow

    Themis41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